在 准备篇 · 求职渠道 中提到了 LinkedIn 的重要性,因为这本质上就是简历。
然而 LinkedIn 导出的 Profile 太丑了,因此最好再另外准备一份更合规的简历。
在简历的问题上,我几乎把所有坑都踩了一遍。
前后修改了数十版,最终才总结出合理的套路。
# 心态
如果把求职招聘比喻成拍拖,那么简历就相当于第一封情书。
这直接决定了对方对你的第一感觉、第一印象,因此至关重要。
不少人都倾向于参照 JD (Job Description) 写简历。
但对于我这种懒人,更倾向于 Universal resume 的「Write once, apply anywhere」。
尤其是看到 Jeffrey Li 的 我的墨尔本求职之旅 - 准备篇 (opens new window) 之后,让我更加坚定地懒下去。
偷懒是有代价的。客观上,这确实会降低你入选的概率(大牛请忽略)。
另外,负责筛选简历的未必懂技术,故参照 JD 写简历绝非一无是处。
从这也侧面反映出「内推」的巨大优势: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类情况。
除了懒,更重要的是希望对方喜欢真实的我,而不是喜欢修饰后的我。
求职跟拍拖一样,理应是双向选择的,不必卑躬屈膝,过分迎合,委曲求全。
为了提高命中率,特意往 JD 靠,往往不能展现最真实的自我(其实还是懒)。
因此,我没用流行的模板,完全就按照自己的风格来写情书(自我感觉良好)。
我希望对方看到我的情书时能一见钟情,不必马拉松式的长篇大论(自以为是)。
我希望对方也同等地喜欢我,这样的成功率也会更高,日后的关系也会更加持久。
过度的包装和粉饰只会辛苦自己,最终往往也只会浪费大家的时间,误人误己。
过这样的日子,我不会开心,强扭的瓜不甜,我不认为这种关系能长久发展下去。
(但不排斥「钱给够,我什么姿势都会」,也不排除「日久生情」的可能性。)
以上心态仅供参考,尤其是对于政府、国企的职位,更要谨慎。
毕竟对于这类备胎甚众的机构而言,Cover letter 才算得上是情书。
(通常情况下,除非 JD 有要求,否则 Cover letter 默认是非必须的。)
# 要点
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,但有些套路还是得了解。
毕竟最终目的是找到好工作,而不是单纯的展现自我。
以下是我写 Universal resume 时的一些要点总结。
# 多匹配高频关键字词
既然是 Universal resume,那当然要做「市场调研」。
通常都是上 LinkedIn / SEEK / Indeed 等网站,边看 JD 边做笔记。
偶尔看到一些不错的 role,先 mark 下来,等简历完成后再找人内推。
在国内,我基本都是直接写简历,因为我了解目前的行情与趋势。
但在澳洲,国情不一样了,不能再「想当然」地照搬国内的模式。
例如,在国内 Vue 比 React 流行。我也一直在用 Vue,很少写 React。
但在翻看了几个 JD 之后我才发现,在澳洲 React 是寡头主宰。
因此,我必须调整简历中技术栈的摆放次序优先级。
然后备注 TODO:重拾 React 技术栈。
又例如,「Jest」出现的频率很高。
我只知道它是测试框架,但压根没用过。
在国内,需求堆不完,改动也频繁,几乎很少写测试。
于是又备注 TODO:学习 Jest 以及 Unit testing、CI/CD 相关。
再例如,「Agile / Scrum」出现的频率也很高,但不知道是啥。
搜索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是「敏捷开发」,然而还是一脸懵逼。
于是赶紧备注 TODO:了解敏捷开发的相关概念及其常见的面试问题。
这实际上有点像考前复习 —— 查漏补缺。
经过阅读大量的 JD 之后,我得到了一堆高频字词和一个 TODO list。
前者是用来填充简历的基本粒子,后者是求职期内必须攻克的问题清单。
# 结构
既然上面已经汇总出填充简历的基本粒子,接下来只需要把框架搭好就基本成型了。
在参考了若干份澳式主流简历模板后,我突然回忆起高中老师所教的写作文套路:
先来个总结,点明主旨、深化主题,之后再不断地反复踩点、扣题,这样子想失分都难。
之前也提到过,负责初步筛选简历的未必是懂技术的。
一份好的 Universal resume,不仅要应对不同的 JD,也能面向不同背景的审阅者。
因此,根据「高考阅卷十秒钟」法则,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到最前面。于是得出如下通用结构:
[名字 | 职位]
[LinkedIn | Github | Email | Mobile | ...]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Summary - 自我总结]
...
[??? - 优秀作品、专利、成就认证等(如果有的话)]
...?
[Skills - 技能表]
...
[Experience - 工作经历]
[公司名 | 职位 (YYYY.MM - YYYY.MM)]
<公司简介,工作职责,项目经验及成就举证...>
...
[Education - 教育经历]
... // 排名好的可改放到 Summary 后
另外,老师还经常强调要「分点」。这样子阅卷人看得舒服,一目了然,自然给分爽快。
至于其他诸如照片、志愿者经历等内容,请转移到 LinkedIn Profile。
而有关页数、排版、字体格式等,则建议根据自身偏好自行处理。
毕竟再精美的简历模板,用的人多了,也会有审美疲劳的一天。
# 淡化非本地经验
试问,在水平接近的前提下,一个有本地经验,另一个非本地经验,招聘方会更倾向谁?
除去少数要求有海外工作经历的职位,在大多数情况下,招聘方都会更加倾向于前者。
毕竟招聘不是儿戏,在语言交流、文化背景等现实因素的约束下,这并不是潜规则。
就好比在国内,招一个不用微信的外国开发者做微信开发,他可能连文档都看不懂。
同理,在澳洲也一样,都是无可厚非的。
如果必须要给一个说法,这就是所谓的 Cultural Fit。
这几乎是除去技术因素外的主宰,且往往位于技术之上(大牛请无视)。
在简历中,能最直接反馈 Cultural Fit 的是 Local Experience。
但对于我这种新移民来说,不到一年的本地经验聊胜于无。
因此,简历投递初期无人问津也是情理之中。
在某热心同行的点拨下,我逐渐学会了把自己包装成一个 local candidate:
- 取一个易拼读的英文名字
有不少新移民都忽略了这一点,这就有点像是「输在起跑线上」。 - 不在简历上标注签证信息
首先,大多数职位申请都会提供标准化的表单,其中就包括签证状态。
另外,电面的时候,通常对方也都会再次确认你的签证信息。
(如果你需要雇主担保而对方却忘了问,那你得主动提及。) - 不写语言技能及等级
。Languages: English (IELTS 7), Chinese (Native)
当然,如果你还精通其他语言,那不妨写上以锦上添花。
面试时,聊几句就知道是什么水平,不必此地无银。 - 省掉工作经历的地区信息
=>XXX Pty Ltd (Guangzhou, China | 2018.1 - 2019.1)
XXX (2018.1 - 2019.1)
。
类比在国内写简历,我根本不会写城市,默认就是本地求职,无需画蛇添足。 - 入乡随俗,投其所好
能把 AWS / GCP 写前头就不要把 Alibaba / Tencent / Huawei Cloud 写前头。
同理,能把 React + Redux 写前头就不要把 Vue + Vuex 写前头。 - 国内教育经历置尾
在 IT 领域,求职者的教育经历往往只是敲门砖,可后置。 - 避免低级错误
用 Grammarly 等工具来确保没有明显的语法或拼写错误,否则直接负分 GC。
最终,我的简历乍一看就是一个三年 Local Experience 的优雅程序员。
然而,这只是稍微提高简历初选时的竞争力,之后的面试依然还得靠实力。
# Less is more
古语有云:「言多必失」,别给自己挖坑。
简历,顾名思义就要「简」,而不是鸡毛蒜皮长篇大论。
我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没有自信,因此倾向于让简历覆盖尽可能多的信息。
企图让对方完整看完后就不需要多问,这样的话我也省得解释太多。
但实际上这些信息都应该单独记录,作为小抄在面试前反复准备。
否则面试的时候,面试官只会认为你在背简历,毫无诚意。
另外,不建议写有关性格上的主观描述,例如「我很追求完美」。
有关性格评估,都会在之后的行为面试中进行,无需让面试官先入为主。
而且,这可能是给自己挖坑,被问「怎么解决追求完美和项目进度之间的冲突?」
# 维护投递历史记录
除非只在一个网站上投简历(e.g. LinkedIn),否则最好自行维护投递记录,例如:
1. [公司 1] [职位名 1] [薪资范围 1]
[职位链接]
[若干笔记、要点]
2. [公司 2] [职位名 2] [薪资范围 2]
[职位链接]
[若干笔记、要点]
(继续追加...)
好处:
- 避免重复投递
虽说每次投递成功后,一般都会收到自动发来的「回执」邮件。
但通过搜索杂乱的收件箱来回溯投了哪些公司,是比较低效的。 - 便于电面时快速检索,并可立即切入 context
Role / Job Description 毕竟是英文,我们对文字内容的熟悉度相当有限。
如果你在仔细阅读后稍微做点笔记,那么你将会在之后更快地进入状态。 - 避免职位被撤后,无法回看基本信息
HR 收够简历后,通常会把职位撤下来,之后再次打开就是 404。
因此,不仅要记下 JD 链接,更要记下要点(基本要求、薪资等)。
# FAQ
是否应该先投小厂练手,再投心仪的大厂?
根据我的经验,大厂的进度相对比较慢(内推除外)。因此,完全可以一起投,反正通常都是小厂先发题目及安排面试。另外,等你真的准备好的时候,大厂的职位可能早就撤了(简历已经收够了)。是否应该海投?
请参考 准备篇 · 求职心态 中的「调整心态 - 广撒网」。
最后再次强调:内推才是首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