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待遇概述
# 薪酬
通常 Package = 底薪(Base)+ 养老金(Super,一般是 9.5%)+ 补贴(Perks / Benefits),详细定义可参考 Total Remuneration Package | APSC (opens new window)。
除此之外,部分优质厂还会提供 bonus(常见的有 10% 的 base),可以理解为年终奖,但通常都没有国内大厂的丰厚。
电面的时候,HR 一般都会问你预期(Expectation)。如果你只说了一个数字,例如「90k」,那对方一般都会追问「plus super or package?」
如果 90k 只是底薪,那你应该回答「plus super」而不是「package」,否则 base 实际上就是 90k ÷ (1 + 9.5% 养老金) ≈ 82k。
为了避免歧义,对此常规的回答一般都是「90k plus super」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上面所提到的数字,默认都是税前。可 Google 搜索「Australia salary calculator」来计算真实的税后收入。
如果你是异地求职,你可能还需要考虑房租及日常消费水平差异,是否提供 relocation fee 等。
# 福利
咖啡机 / 牛奶 / 麦片 / 水果 / 零食 等基本都是标配,但极少公司会包饭(除非你想 996)。
年假 / 事假 / 产假 / 丧假 等,只要没有专门提及,一般都是按照法例 (opens new window)。
下面列出个人认为值得关注的额外福利(并非每个厂都有):
弹性工作制(Flexible)
这个「弹性」跟国内的性质不同(你懂的),主要是为了错峰出行。在家办公(Work from home)
不用多解释了吧?而且还能有名正言顺的退税操作。股权激励(Equity)
相信你能分辨是否属于画饼性质。...(TODO:有待其他同行补充)
你可以通过 Glassdoor (opens new window) 查看各公司的福利待遇,例如 REA - Benefits (opens new window)。
# 自我定位
# 自我评级
国内大厂都有各自的评级。例如,高级工程师,腾讯是 T3,对标阿里 P6 - P7。但由于国内同行的水平越来越高,且职称也开始通货膨胀了,3 ~ 4 年经验评高工也不是不可能。因此,我对自身的定位也开始变得盲目乐观了起来,导致一开始投递的几乎都是「Senior」的,结果可想而知。
在此我需要指出一个误区:澳洲本地的职称与国内大厂的并不完全对等。基本都是 Junior - Middle - Senior,粒度并不像国内分得那么细。所以阿里的 P6 高级开发,在澳洲可能只算 Mid 而不是 Sr.
综上,三年经验的我,定位应该是 Mid Front-End Developer。如果你是五年以上的,那写「Senior」理应是恰如其分的。
通常这个「Mid」会省去,只要不指明,默认就是 Mid。
# 我的教训
求职初期,初出茅庐,谜之自信,自视甚高,定位有误,盲目要价,四处碰壁。
即使能力再强,但只要超出雇主预算,可能连简历都不看,直接就 pass 掉了。
多亏了后来有一位敢说实话的猎头敲醒了我,让我开始静下心来好好调研。
猎头表示:「你的价值是由市场决定的,除非你的现任雇主或你手头上的 offer 就愿意给这个价。猎头和各大公司的 HR 都不是吃素的,对业内什么水平匹配什么薪资,对应的竞争对手能开多少,都摸得一清二楚。因为这是我们的专业,我们就是靠这混饭吃的。再说了,你才三年工作经验,不可能给这个价。」
我厚颜无耻地反问道:「如果说我能力出众呢?毕竟有些人一年经验用三年,而我可能是三年经验顶五年(算上在国内加班的时间哈哈),你可不能单以工作年限为依据啊。」
猎头答道:「除非你的资历或技能不可替代,那就另说。例如,就墨尔本本地的前端,三年经验的一抓一大把,一样能干活,要价都比你低,试问你是老板,你会怎么选?再说了,能力超群的,也不需要这样子找工作呀。不过呢,也有可能是我遇到的能人太少了吧,我并没有冒犯你的意思。」
虽然我的英语听力不好,但这位猎头的真诚与专业已经彻底把我给说服了。于是,在之后的日子里,我都以这位猎头给我建议的预期薪资水平来投递简历。果然,之后我终于陆陆续续地收到面试邀请,真正开始了我的求职生涯。最终,凭借着手持若干个 offer 的优势,我终于有了议价权。
# 了解行情的渠道
- Glassdoor (opens new window)
除薪资福利外,还有面经及员工反馈哦(注意甄别某些公司派内部人士或水军所发的和谐言论)。 - LinkedIn Salary (opens new window)(貌似偏低)
- 圈子内的同行互相探讨分享
- 与猎头交谈时,试探性地询问目前的行情
- ...(TODO:有待其他同行补充)
网上的资讯仅供参考,犹如脉脉知乎人人百万年薪,绝不能随意对号入座,一定要找准定位。
求职,本质上就是一种买卖,市场行情由供求关系决定。
顶级正货,凤毛麟角,买家们自然就会抢着加钱买。
镀过金的,相对抢手,要价也可比没有镀金的高。
而买家们也偏好买镀过金的,无可厚非。
除非你本身就是金子,但前提得遇上识货的伯乐。
国内素来有「金三银四,金九银十」的说法,澳洲也有「新财年,新预算,新职位」。
然而行情再好,在供过于求、众人抛售的情况下,固守也只会有价无市,无人问津。
因此,必须根据实际情况,针对不同的买家,动态灵活地调整你的预期。
求职者有自己的预期范围,招聘方也会有自己的预算范围。
求职者力求让招聘方觉得「物有所值」,才能皆大欢喜。
如果「物超所值」,那么你在接 offer 时还可以继续议价。
有关这个话题,我会在 Offer 篇 中继续展开。